十佳爱心人物获奖感言
深圳是一个志愿者之城,在十佳爱心人物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的爱心人物,参与志愿服务,参与公益献出爱心的人非常非常多。我很感谢这么多的伙伴,大家一起来做公益。如果没有他们,我再多的专业技术,我也没有办法去传授,他们在每天走河,我不可能一个人去走所有的河,所以是大家一起做的事情,千千万万的爱心人士一起来做事情。
为?;に试?、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2016年底,中国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开始全面推行河长制。
在此之前,南海之滨的深圳已经以极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行“800亿治污”河流污染整治工作,民间还有一群资深环保志愿者、公益团队、环保专业人士组成的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关注滨海湿地?;?,助力流域水环境改善,他们调研深圳河流污染情况、推动河流治污进程,用无限的热爱投身公益环保事业。
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理事熊杨。
熊杨就是协会理事之一,也是后来深圳“民间河长”项目及“共爱珠江”项目的总顾问。他从事环境保护技术工作40年,来深38年,参与民间环?;疃?9年,足迹从原生态的长江源到支流遍布的珠江流域,一路走来,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环保理念,不变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初心。
十二次深入藏区 在沱沱河边“捡垃圾”
熊杨的专业是城市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为何一开始会跑到遥远的长江源头?
这要从1999年的奇遇说起。那一年,熊杨参与深圳对口援藏项目,在可可西里接触到了一些志愿者,他被这些人不畏艰险、不怕寂寞,守护脆弱长江源的精神所感动,想到自己所学的东西也能贡献一些力量,回来后熊杨决定了:要加入他们!
从2003年到2015年,熊杨每年持之不懈地往青藏高原跑,一年住在上面一个月有余的时间。他和志愿者队友在高原上开展生态人类学调查,发现江河源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许多人想象的直接水污染,而是气候变化影响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垃圾问题,于是收集大量资料撰写了垃圾调查报告,设计了垃圾捡拾技术路线等,向有关部门反馈,推动长江源的生态?;ぁ?/p>
熊杨和绿色江河志愿者在长江源。
在沱沱河边“捡垃圾”、建?;ふ静⒉蝗菀?,他们一批年纪比较大,平均50多岁的老志愿者给自己起名叫野鹅敢死队,熊杨成了“熊野鹅”。他们一起睡工棚,吃简陋的饭菜,因为患有咽炎,熊杨高原反应严重,半夜咳到眼冒金星,即便这样,拖着疲惫的身体,他还要坚持亲自去挖坑、抬预制板、安装水管……超强度的劳动,在旁人看来实在是太疯狂的一件事,熊杨把这叫做“浪漫”。
熊杨和队友在高原上建起?;ふ尽?/span>
藏区原始的风土人情让熊杨陶醉,也让他更加坚定?;ふ飧雒篮玫胤降男脑浮=ㄕ竟讨?,熊杨和同伴了解到长江源牧民家有个失学儿童小白丽,因为双腿伤病无法去上学,甚至可能落得终身残疾。他们紧急联系了医生,并为小白丽奔走筹款,这个高原上的小姑娘在全国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成功手术,重新站了起来,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在熊杨的镜头里,藏区人民的眼神是那样纯净,正是这样的淳朴善良深深打动了他。
熊杨说,?;に肪呈浅龇⒌?,但一旦看到受苦难的人们,他会立即放下手头工作,救人为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熊杨去做过很多次生态调查的大渡河和岷江流域成了灾区,他在深圳发起募捐,用募集到的十万元经费购买了净水器、消毒药、帐篷等物资送去灾区,参与十天生命救援,经历永生难忘。
熊杨在重灾区绵竹市为灾民发放救助物资。
熊杨亲口喝灾区废井里的水,判断水质是否安全可饮用。
发起“民间河长”汇聚公众环保力量
2011年底,熊杨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上阐述的“适应与减缓”思想让他开始重新思考,与高原冰川水源问题相比,沿海地区城市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风暴潮和海平面上升影响的环境变化,似乎成了更紧迫的一个问题。
作为绿色江河组织的参会代表,熊杨参加了2011年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会议
熊杨决定把目光重新投回珠江水域,那里是他生活的地方,守护城市饮用水源东江水的安全变成了他更挂心的事情。他爱珠江,尤其是东江,流域内的每一个分支他都熟稔于心,他写过一篇文章《一个人的五年,一群人的东江》,里面详细记录着他从2012年开始数次前往东江源,深入到流域源头,开展水源、土壤、生态调查,带医学专家开展地方病义诊的经历,因为他的大力推动和宣传,现在有更多的志愿者已经参与到东江流域?;ば卸锢?,?;ふ馓?000万居民的“母亲河”。
2016年底全国开始推行河长制,熊杨当时正在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带头开展河流污染监督项目,他想,既然环保强调普遍推行、公众参与,那么正好可以策划发起“民间河长”项目,让民间环保的力量补充进来。在熊杨看来,“民间河长”就是行动派,环保这件事一两个人做、十个人做百个人做是不够的,一定要更多人了解、关注并行动,效果才能最大化。协会开始招募到现在,已经有不下150余位“民间河长”培训上岗,影响了数以万计的市民关注身边的河流环境,熊杨他们还把这一做法“复制”到了珠江上游的部分城市,联络40多家环保公益组织,共同建立“共爱珠江”公益联盟平台。
熊杨在英德带领大家走巡河,介绍讲解市级河长牌和沿途水利设施。
每天,熊杨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早晨打开微信,看到“民间河长”在群里发来的巡河照片,以前还有一些污染,现在基本看到的都是静水流深、两岸繁花的美好景色。熊杨非常欣慰,在公益环保的这条路上,他并不孤独,有那么多的伙伴们和他一起在做这些事情,也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意识到环保人人有责。
环保志愿者们一起巡河。
千千万万的爱心人士一起来做事情,熊杨正是这样理解公益的,深圳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人人都充满爱心和奉献,唯有这种公众的大爱,最终才能涓滴成河,奔流不息。
出品人 陈寅
总策划 丁时照
总监制 蓝岸
监制 陈建中
策划 甘霖 刘思敏 张颖 赵偲容
文字统筹 陈雯莉 沈静愉
视频统筹 魏丹
视觉统筹 林嘉嘉
采写 周梦璇
视频 陈致远 詹裕敏(实习)
设计 平安琪 林安迪
审读 刘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