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品牌活动
- · 深圳市学生爱心捐助活动
- · 青年公益实习实践计划
- · 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计划
- · “寻找爱的足迹,讲述爱的故事”—大型征文.绘画及诗文朗诵.演讲大赛
- · 环卫工人关爱工程
- · 深圳“社区邻里节”
- · 园丁关爱工程
- · 佳兆业白衣天使关爱工程
- · 交警关爱工程
- · 咱爸咱妈逛深圳
- · “共享阳光.爱心大穿越”
- · “为特困家庭送年夜饭”活动
- · “爱心无限,电波传递”—明星物品慈善拍卖救助活动
- · 关爱大篷车
- · 深圳关爱热线
- · 幸福人生大讲堂
- · 关爱地贫儿童“燃料行动”
- · 深圳“募师支教”行动
- · 深圳市创意公益文化发展中心
- · 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
- · 深圳关爱俱乐部
- · 深圳关爱指数
- · 明善公益网
- · “感动深圳”—深圳关爱行动推选表彰晚会
- · 爱心小书桌
- · “妈妈食堂”爱心助学活动
液态世界航海日志
《创世纪》说,诺亚六百岁那年,四十昼夜的大雨将世界上的生灵全部摧毁,只剩下诺亚方舟。此后,大洪水一直被想象为终结这个世界的方式。当人们为世界末日错过了2012的班车而欢呼雀跃之时,也许该聆听一下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的箴言,这场洪水实际上已然来临,我们正生活在液态的世界之中。
《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 (英)齐格蒙·鲍曼 著 鲍磊 译 漓江出版社2013年3月版
鲍曼在《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中说,这个世界“像所有流体一样,它无法停下来保持不变”。这个世界用行色匆匆的路人取代了上下左右的邻居;用瞬息万里的短信取代了千里飞鸿的尺素;用朝生暮死的恋情取代了白头偕老的婚姻。所谓的液态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解放。鲍曼觉得没有什么能比液体更好地诠释这种无孔不入的自由感,电子媒介的发明已经将信息传递提升到了光速,时间和空间被史无前例地压缩成信息恣意的汪洋。如果说《液态的现代性》是鲍曼为这片大海描绘的一张航海图,那么这“44封信”就仿佛游弋于液态世界中的航海家所撰写的航海日志。
1980年,上帝派一辆洗衣车将罗兰·巴特带入天堂,巴特生前所幻想的蜘蛛网状的文本海洋简直就是上帝为二十一世纪设计的草图:二十年后互联网疯狂地吞噬了整个世界。巴特若能看见这一切也许会欣喜若狂,但亲历信息爆炸的鲍曼却满是忧虑和不安。在这个“永远在线”的世界里,年轻人特别害怕孤独,但却遗忘了面对面交流的技能,只有屏幕对屏幕的交流方式才能让他们感到自然。于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手机、社交网络等等工具与朋友们分享吃饭、穿衣和睡觉的琐碎经验,用心地诠释着“我在线故我在”的人生哲学。鲍曼提醒读者,永远在线也就意味着永远无法体验真正的孤独,无法阅读、无法画画、无法凭栏远眺,最终连如何“思考”也会被遗忘。
讽刺的是,无论线上的人们交流多么频繁,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用铁丝网、闭路电视和警报器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孤岛般的“封闭社区”。陌生的邻里在彼此猜忌中共存于同一个空间,甚至无心去掩饰对彼此的恐惧。在失去了信任和安全感的社会里,害怕孤独的我们只能越来越孤独。
你可能会说,也许我真的孤单,也许我真的恐惧,但这毕竟是我的自由!的确,整个世界都在顶礼膜拜这场自由的盛宴:肆意借贷以享受蚍蜉般的人生,寂寞的男女在虚拟世界中随意地寻觅性爱对象……尽管鲍曼一再敲响“虚假自由”的警钟,但他也清楚自由已然蜕变为塞壬女妖的歌声。但是,这就是消费社会的自由,它肆无忌惮地引诱人沉沦其中。布尔迪厄所谓的“文化精英”在液态的世界中已然难觅踪影,剩下来的只有被称之为“杂食者”的群体:他们既能领略歌剧艺术的神韵,也能享受流行音乐的快感。鲍曼哀叹道,现代的“流动”文化已经没有人需要“教化”,取而代之的是去引诱客户。这一切的一切都为“自由”添加了有血有肉的注解,但正如鲍曼所说,没有自由的安全只是被奴役,没有安全的自由则是无法驱散的不安全感。谁也不曾料到,在自由和不安的夹缝中苦苦生存的年轻一代终于看见了洪灾的泛滥。
液态的世界终于露出青面獠牙扑向芸芸众生。此时的鲍曼仿佛《雾海上的漫游者》中拄着手杖的男人,面朝大海,背影高傲深邃却孤独无力。正如他书中多次提到的拜仁·缪豪森的故事:他不能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沼泽。他毕竟不是上帝,唯一能告诉我们的只是坚信:像西西弗斯一样,接受现实只是为反抗铺平道路。
编辑:梁硕芳
相关新闻
- 《爱的讯号》七夕全国首发 万里赵奕欢分享爱情正能量(19 11:29:23)
- 少年科普行暑假首站出发 走进万科中心和明思克航母世界(27 10:21:39)
- 真心无悔援疆路,实干援疆他最美(23 18:17:30)
- 济世无遐迩 德高有远亲(20 10:53:33)
- 暑假去河源看“羊咩咩”其乐无穷(16 15: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