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品牌活动
- · 深圳市学生爱心捐助活动
- · 青年公益实习实践计划
- · 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计划
- · “寻找爱的足迹,讲述爱的故事”—大型征文.绘画及诗文朗诵.演讲大赛
- · 环卫工人关爱工程
- · 深圳“社区邻里节”
- · 园丁关爱工程
- · 佳兆业白衣天使关爱工程
- · 交警关爱工程
- · 咱爸咱妈逛深圳
- · “共享阳光.爱心大穿越”
- · “为特困家庭送年夜饭”活动
- · “爱心无限,电波传递”—明星物品慈善拍卖救助活动
- · 关爱大篷车
- · 深圳关爱热线
- · 幸福人生大讲堂
- · 关爱地贫儿童“燃料行动”
- · 深圳“募师支教”行动
- · 深圳市创意公益文化发展中心
- · 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
- · 深圳关爱俱乐部
- · 深圳关爱指数
- · 明善公益网
- · “感动深圳”—深圳关爱行动推选表彰晚会
- · 爱心小书桌
- · “妈妈食堂”爱心助学活动
映秀人嬗变中的生活憧憬
2013-05-1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大 中 小】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陈冰
????綦伟/文 李伟文/图
????一场大地震,无论贫富,无论职业,每个人都成了灾民。
????“5年后的今天,映秀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搅拌中分化”。羌族商人杨军说,“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在发生变化;每个人的职业取向,也在嬗变。人们在各奔前程,但前程并不清晰。就像建筑前的混凝土搅拌,人们眼前隐隐约约浮现着新生活的轮廓,但还没看到完整的建筑蓝图,还在摸索,还在纠结”。
????房子建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灾民们安家之后思谋立业。但究竟做什么,能够做什么,人们在试水。面对无法回避的未来,没有人愿意停留在过去的世界里。
????他们不再以“灾民”的身份面对自己。
????从小店主到城管
????45岁的吴蜀兵正驾驶电动车在映秀镇中央巡逻,“城管”制服显示着他的身份。当记者要求采访时,他带记者到他家,指着82岁的老人说:“这是我爸爸?!?/p>
????父亲吴志远的形象,随着一张照片为人们所熟悉。2009年1月25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到映秀镇板房安置区,就是在吴志远家吃年夜饭的。当时他就坐在总理身边。他的儿媳妇罗芳当时正在板房厨房里准备年夜饭,回锅肉刚切好,放在案板上。见温家宝走进来,罗芳对温家宝说:“总理,您来炒这个菜吧?!庇谑怯辛俗芾沓床说恼掌?。这张照片以及在板房吃年夜饭的照片,迅速传播到各种媒体,吴志远也成了新闻人物。
????地震以前,吴蜀兵从东北农垦农场随父亲回到故乡映秀,在这个小镇上开小吃店,生意红红火火。汶川大地震,不仅摧毁了他的所有家当,也夺走了他孩子的生命。
????“孩子没了,我觉得活着没什么动力,也不想经商了?!蔽馐癖担鸷笏牡谝桓龉ぷ魇堑绷艘荒臧氲摹靶叹?,看守援建物资,维持社区秩序?!暗鞘橇偈本?,不在编?!?/p>
????之后他又转到映秀民兵特勤中队,曾到玉树救灾。2011年映秀镇发生泥石流,他是最先到现场呼喊老百姓撤离的。“怎么说呢,我在震后一段时间,有点儿得过且过。能为大家做点好事,能在地震或泥石流中少一点损失,就觉得很开心。”
????不过新生儿的诞生,改变着他的生活态度。他在震后曾发誓不要小孩,要是能攒点钱,就和心灵受到创伤的妻子去旅游,散散心。在哥哥、姐姐的劝说下,在妻子的哭诉下,他最终要了一个女儿。“看到新生命的诞生,那么可爱,那么健康,我突然觉得,要体体面面地活着”。
????2011年7月,他转行当上了城管,算是相对正规的职业了。他总是笑嘻嘻的,包括面对违规的商贩,“每个人都活的不容易,违规的行为要制止,但大可不必横眉冷对。”说到自身行为的变化,吴蜀兵说:“震前经营小店,总没时间陪孩子,一心想赚钱。后来孩子没了,愧疚得很。现在又添孩子了,只要有空,我一定陪孩子。生活中有很多比赚钱更有价值的事?!?/p>
????从农民到售货员
????陈忠兰家世代是农民,地震埋了老房和土地,整个家庭6口人,只能依靠政府每人每天10元的补助度日?!暗卣鸷竺涣嘶盥罚荒茏跃?,加上两个孩子在读书,一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必须另谋生路?!?/p>
????她把生活费积攒下来,3个月攒了1800元钱,在帐篷里开起“小小店”,出售雪花啤酒、营养快线等日用品?!澳钦媸敲话旆?,起初有点麻烦,有些人不一定能听懂四川话,特别是外来援助的人。但硬着头皮,也就慢慢适应了?!?/p>
????从农民变成售货员,陈忠兰在女儿李霞的帮助下,收入有所提高?!暗暇鼓鞘切∩猓萌艘廊徊磺崴伞!?/p>
????灾区的基建结束后,“小小店”越来越没有生意了。陈忠兰又一次转身,去摆摊出售旅游纪念品。记者见到她时,她脸上绽放着笑容,“不管怎样,现在两个孩子都毕业了,自己挣的钱自己开支,经济负担轻了些”。女儿李霞经营起旅游纪念品商店,在映秀口碑很好。
????对于现在的生活,陈忠兰觉得“在变,但不知道变成啥样”。也许,这正好说明:人们正在摆脱“灾民”身份,但还没有新的身份认同。他们所坚持的是,生活还要继续。
????走出大山走向未来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更愿意抖落灾难的风尘,勇敢地走出大山,走向未来。
????通过考大学而走出震区,是年轻学子的理想。曾在漩口中学救人而闻名全国的少年英雄马健,已经走出映秀,到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大学求学了。地震中幸存的高中生,不少考入名牌大学。当年引起全国瞩目的“可乐男孩”薛枭,再过两个月,就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了。
????那些留在灾区的年轻一代,都在设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映秀地震纪念馆当解说员的杨冬梅,毕业于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她每天坚持两小时的学习,不满足停留在“映秀的窗口”,立志要考上公务员,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挥洒青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编辑:李桂瑜
相关新闻
- 面对数十万元化疗费用缺口家人一筹莫展,同事及陌生人捐款5万多元(13 15:59:07)
- 他献血上百次救人 人们关爱患病的他(02 10:57:38)
- 用拓荒牛精神 开展青工公益(17 15:30:34)
- 记龙华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观澜分会会长李晓宝(10 15:22:18)
- 他为贫困地区捐建6所小学(09 14: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