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捐献让714人重见光明
2010-02-21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字号:大 中 小】
在2000年的一个表彰仪式上,成功移植眼角膜的患者给角膜捐献者的家人献上鲜花表达感谢。当年深圳眼库共接受了10例眼角膜捐献。 深圳特区报记者许光明 摄
姚晓明 口述(深圳眼库的主创人员,时任深圳眼科医院角膜病区主任,现为该院角膜与眼表疾病专科主任)
深圳特区报记者 石义胜 记录整理
?。玻埃埃澳辏苍拢玻比眨钲谘劭獬闪⒉⑽幻子こ晒σ浦步悄さ南?,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得到了国内外爱心人士的支持。而此前半年,深圳首例角膜捐献背后的感人故事曾在鹏城引起全城关注,推动深圳眼库建设提上日程。
迄今,深圳眼库累计接受角膜捐献336例,使714人重见光明,其中有十多位港澳台同胞成功移植角膜,重见光明。深圳眼库由此成为全国年受捐量最多的眼库之一,同时也是唯一对全国开放的眼库。
一次爱心捐献催生深圳眼库
?。保梗梗鼓辏丛拢玻谷?,29岁的大学教师向春梅前往南山区人民医院看病,被查出患有直肠癌,而且处于晚期。用她本人的话说——“即使华佗再世,我也无法长久地延续生命”?;ǜ叨畹姆延茫映ぜ溆邢薜纳?,这是向春梅这个家境贫困的农家妹不忍接受的。当年5月25日,走向生命尽头的向春梅向南山医院递交了一份《申请书》,希望死后捐献出一切有用的器官,包括两片眼角膜。向春梅的丈夫很支持妻子的爱心,但向妈妈有点难以接受——“没有了眼角膜,孩子到了另一个世界拿什么看东西呢”。在各方的耐心解释下,终于做通了向妈妈的工作。6月13日晚,向春梅平静地离开了世界,我怀着悲痛、敬畏的心情摘下了向春梅的两片角膜,把它成功移植给27岁的陕西女患者秦小姐和本地居民刘阿婆,向春梅成为了深圳角膜捐献第一人。
当时全国大约有200多万人因角膜病而致盲,虽然国内很多城市建有眼库,但普遍面临“有库无膜”的困境,角膜供体的极度匮乏,以致每年只有3000例左右的患者有幸接受手术重见光明。向春梅的事迹对大家触动很大,深圳掀起一股学习向春梅的热潮,在市卫生局、深圳狮子会的支持下,深圳眼科医院决定成立自己的眼库。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基本医疗条件相继具备,2000年2月22日,《深圳特区报》等海内外媒体报道了深圳眼库成立并为年仅10个月大的男婴成功移植角膜的消息。
职业劝捐员开全国先河
人体器官捐献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自愿捐献器官的人算不上多,而且即便死者生前正式申请了捐献角膜等器官,死后如果家属表示反对,那么人体器官的摘除仍无法进行。1990年,北方某大医院眼库成立后,自愿登记身后捐献眼球高达2500人,可当有些自愿者病故后,家属却拒绝捐献,医疗部门最后能摘取的仅仅十几人。在1999年6月之前,深圳申请捐献角膜的累计有好几十例,而真正实施移植的没有,向春梅是第一例。在向春梅捐献角膜后的半年,又有5人捐出了自己的角膜,第二年有10人捐献了角膜。但是这些珍贵的角膜仍远远不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角膜这项爱心事业,2003年4月,深圳眼科医院在全国首开先河,公开招聘深圳眼库的专职劝捐员。抛开特殊的活体捐献个例不说,角膜必须在死者死亡六小时内取走,不然就难以达到移植复明的效果,也就是说,必须在死者“尸骨未寒”的情况下,劝捐员要做通家属的捐献工作,劝捐时遭受冷言冷语甚至辱骂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在香港,也有类似的劝捐员,他们每天上班打开电脑就可以看到所谓病危、病逝者的信息,包括家属的联系方式,劝捐员只要打电话就可以沟通了解捐献的可行性,谈妥后直接通知医生去动手术。但是,深圳的医院不可能直接对外透露患者的信息,信息渠道不畅通,这是劝捐工作的第二个困难。虽然困难多,当年还是有六个人来应征,最后录取了陈淑莹,主要原因之一是她会讲白话、客家话等方言,沟通能力比较强。陈淑莹是中国第一个人体器官职业劝捐员。几年来,陈淑莹成功劝捐了100多例角膜捐献。
爱心向全国敞开
由于角膜的珍贵,一些城市的眼库只对本市户籍的患者提供角膜移植手术。但深圳眼库从一开始就没有这样做,它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深圳眼库是唯一对全国开放的眼库,不但体现了医生救死扶死的责任感,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深圳这座城市是当之无愧的爱心城市、文明城市。自2000年来,深圳眼库在市红十字会的领导、协调下,促成了湖南、湖北、内蒙古的第一次角膜捐献移植,帮助外地多家眼科医院建起了眼库。
深圳眼库在向全国的患者敞开大门、提供角膜的同时,也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角膜捐献。2007年9月9日,内蒙古农业大学23岁的女大学生李莹因癌症离开人世,生前她早早留下捐献角膜的遗愿。去世当晚,李莹的角膜空运到深圳,被成功移植给一名广东小伙子和一名安徽姑娘。2005年8月25日,我的母亲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与市红十字会签下角膜捐献协议,她还提出要让我亲自动手术,作为对深圳眼库的支持和信任。老人家离开人世后,她的角膜移植给了8位有需要的患者。这个事件经媒体刊登、转载后,引起了黑龙江伊春市一个名叫董立国的患者的敬佩。2007年2月14日,董立国病逝,遵照他的遗愿,一片角膜留在黑龙江移植给了两位大庆市民,一片角膜空运到深圳移植给了一位深圳青年。
自深圳眼库成立至今年1月底,共接受角膜捐献336例,其中,2008年为88例,2009年为50多例,深圳眼库成为全国角膜年受捐量最多的眼库之一,这些角膜已帮助714名患者重见光明。深圳眼库年纪最大的角膜捐献者年纪达88岁,最小的才出生3个半小时。一些幼童、幼婴夭折后,父母为了延续孩子的“生命”,让未及睁开眼的孩子“看一看这个世界”,把孩子的角膜捐献出来?!叭俗吡?,光明可以留给别人!”深圳眼库的这句劝捐语得到了全国各地爱心者的认可。
■记者点评
建一座眼库只要几十万元的资金,并不难,难就难在推动器官捐献这项爱心事业上。年轻的深圳眼库从全国众多眼库中脱颖而出,原因很多,有政府和慈善机关的支持,有媒体的公益宣传。但最重要的是,深圳是一座充满爱心的文明城市,有一颗包容心,有开放的心态。很多没有来过深圳的人在异地弥留之际,立下遗嘱把角膜捐给深圳,希望它们能够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就在记者采访姚晓明时,山东又有一名爱心人士把自己的角膜捐了出来,准备空运深圳。
编辑: 王丹丹
相关新闻
- 最具爱心人物候选人:项美云20年热情服务社区老人(16 10:15:58)
- 最具爱心人物候选人:"社区名中医"马灿伟(16 10:09:44)
- “洋妈妈”接力献爱心(15 10:33:50)
- “深圳义工健康关爱行动”正式启动(12 17:09:43)
- 四川男子捐角膜 深圳工人获光明(11 1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