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农民工提供上升的渠道
——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
2006年03月03日报道 备受市民关注的深圳首届爱心论坛将于明天下午正式开始。中国社会学界久享盛名的人物—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将是首位登坛演讲的嘉宾。李强长期关注社会底层,是中国最早关注外来务工者和贫困问题的学者之一。
在李强教授抵深前,记者连线李强教授,让读者提前在他的话语中得到启示。
访谈篇
给“底层精英”上升的渠道
晶报:本届爱心论坛的主题是“关爱与和谐社会”,这也是您的演讲题目,这可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李强:是的,这是你们晶报的有关操办人员和我一起商量的题目。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提法很好,既符合我们祖国的文化传统,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追求和建设和谐社会也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长期主题,虽然在用词上,以往的社会学并没有频繁采用和谐社会的说法,但是,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功能、社会整合、社会协调发展等,在价值取向上与和谐社会的观点是十分相近的,所以这个题目既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又是我的专业研究的领域。
晶报:从您的学术经历来看,社会底层一直是您关注的焦点,这跟您的生活经历有关吗?
李强:我想没有必然的关系。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底层问题相对突出,作为关注现实的社会学研究者,关注底层问题很正常。
晶报:您曾经在一篇论文中提出社会要提供给“底层精英”上升的渠道,这个说法让人印象深刻。
李强:“精英循环”理论是我在研究农民工和社会底层群体的一个重要视角,由此提出了这个“底层精英”的观点。城市农民工是农村中典型的精英群体,与未流出的农民相比,他们具有年龄、教育等多方面的优势。但这样一个精英群体在城市中却长期居于社会的底层,他们的就业大多局限于收入低、环境差、待遇差且极不稳定的“次属劳动力市场”。
农民工的职业、行业有着诸多显而易见的限定,结果便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蓝领职业的城市农民工集团,这是不合适的。
晶报:在深圳就有很多农民工通过自学成才。
李强:自学、进修当然是这些“底层精英”上升的途径之一,更重要的是还要取消对于城市农民工的种种限制,赋予他们以自由竞争的就业渠道,开辟流动渠道,使农民工中的高素质者拥有上升到上层群体的机会和条件。
晶报:户籍限制也是影响“底层精英”上升的其中一项吗?
李强:我国户籍制度的建立有独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效地维持了建国后的资源分配秩序,但它阻止了农民进城,阻止了生产要素向高效益地区自由合理的流动,等于剥夺了农村中最具活力的农民的发展权,成为束缚农民生存发展的一种身份制度。
因此,在我看来,作为束缚农民发展的身份制度的核心——户籍制度应予逐步废除,彻底打破其“社会屏蔽”的功能。近些年国家在各地展开了户籍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像深圳就有很大的成绩。
鼓励富人承担社会责任
晶报:深圳关爱行动有“爱心企业”的评选,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呼吁,企业能够形成关心慈善事业的文化,事实上,深圳也有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其中。
李强:我们的传统眼光认为慈善是政府的事,但现在在我看来还要发动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不能光靠政府,因为企业在社会中已经起到核心的作用,像深圳,物资支持很大部分靠企业完成,这样企业就有很大的社会责任,慈善事业就是其中一项。
晶报: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鼓励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值得我们借鉴。
李强:完全消灭“贫富差距”是很困难的,只是差距不能过大。过去一段时间,很多人把目光过于集中在“贫富差距”上,这是不对的,引起一些人“仇富”的心理。
实际上,作为一个富人,不要老看他有多富,还有看他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西方这套制度是鼓励富人承担社会责任,他们叫“生产守则运动”。例如一个企业雇佣了很多残疾人,它实际是在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就应该认为它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给予企业各种鼓励。
晶报:我们欠缺的仅仅是法律的形式吗?
李强:法律上规定企业主要承担社会责任,这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这种文化,社会舆论在这里起到很大的作用,像邵逸夫先生在很多大学有大量的捐助,我就认为他是优秀的富人,再例如深圳那些“爱心企业”,那就是优秀的企业,舆论应该多关注他们。
人物篇
精通农活的大学教授
李强很忙碌,身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研任务繁重,他还是北京市市政府及国家民政部、卫生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委办的特聘顾问,以社会学专家的眼光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学界的声音。
1968年中学毕业的李强和班上的另外6个人,被分配到了东北852农场,农场后来改名为黑龙江建设兵团,出生在北京的李强第一次深入地接触到农村、农民,也第一次干起了农活,直到现在,李强教授仍然精通各式各样的农活。
在农村生活了9年的李强并不认同这段生活经历与他后来关注底层的学术经历有必然的联系,这段生活经历不只是教会了他干农活,而且使出生在城市的李强对中国农村和农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9年的兵团生活,几乎相当于9年的‘参与式社会观察’”。
1978年李强参加高考时候,已经28岁了。在报志愿的时候他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就此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李强至今怀念刚上大学的那段时光,他说当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的热情都很高,老师们刚刚从10年不教书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特别卖力,而且当时给他们讲课的老师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像讲西方哲学史的是苗力田先生、讲西方经济学的吴毅丰先生。
参与重建中国社会学
李强曾经在一篇论述费孝通教授的文章里提起,费孝通教授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其中重要一点是1979年后重建中国社会学,而李强教授也是其中一位参与者。
由于社会学曾被戴上了“资产阶级学科”的帽子,李强读大学本科的时候人大还没有社会学专业,李强教授和社会学的第一次接触是通过一次图书展览,时间大概是1980年,他在那里读到了许多外文版关于社会学的书籍。
1985年,李强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郑航生教授刚从英国回到人民大学不久,在人民大学建立了社会学研究所,李强就成为了研究所的成员,跟郑航生教授一起编社会学的教材。
李强说,当时社会学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很多东西也是一边学一边创的,人大社会学是实证派的,就是重视社会调查、方法、测量数据、发现问题等等,走实证的道路,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也是费孝通教授为中国社会学所选择的方向。
对中国当代社会学而言,李强起到了一定的开拓作用,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的专著《中国大陆的贫富差别》,较早地对我国的贫富差别问题进行了剖析,而他也是最早关注城市农民工的学者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李强从未间断对城市农民工、城市流动人口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2004年,李强出版了研究农民工问题的专著—《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对过去10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进行了总结。用另一位社会学研究者叶鹏飞的话说,对于底层群体的关注是李强教授走上社会学探索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物档案
李强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市市政府及国家民政部、卫生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委顾问。1993年至2002年期间曾应邀在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20多所著名大学作学术演讲。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分层与流动、贫困问题、收入分配问题。著有《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生命的历程:重大社会事件与中国人的生命轨?!?、《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等15部专著。( 作者:晶报记者刘敬文)
编辑:徐洪惠